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西周特展:穿越三千年,聆听金声玉振的礼乐文明

宝鸡新闻网 阅读:18 2025-05-06 09:35:55 评论:0

  

  宝鸡,这座被誉为“青铜器之乡”的古城,再次因其深厚的周秦文化底蕴成为焦点。2025年5月,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隆重推出西周特展,以“礼乐文明·金声玉振”为主题,集中展示近百件西周青铜重器,其中包括多件国家一级文物。这场展览如同一把钥匙,为观众打开尘封三千年的历史之门,再现西周王朝的政治、礼制与艺术辉煌。

  青铜重器:铭刻历史的无字天书

  展览的核心展品中,何尊无疑是最耀眼的明星。这件西周早期礼器内壁铸有122字铭文,其中“宅兹中国”四字,是中国现存最早关于“中国”一词的文字记载。通过360度全景投影技术,观众可以清晰观察到铭文中纤细如发的笔画,仿佛触摸到西周贵族“以器载道”的信仰。与之交相辉映的是逨盘,这件直径达53厘米的青铜盘内,360字铭文详述单氏家族辅佐十二代周王的史诗,堪称一部微缩版《西周史》。策展团队特别采用动态拓片技术,让铭文中的“王命”“征伐”等关键词随灯光流转,生动演绎“一字千金”的历史分量。

  纹饰密码:龙纹背后的权力叙事

  在“周礼之邦”展厅,伯各卣与逨盉组成的龙纹器物阵列尤为引人注目。伯各卣上回身反顾的夔龙纹,通过非遗刺绣技艺被放大再现,细腻的针脚还原出青铜器上仅毫米级的纹样细节。而逨盉腹部盘踞的立体龙纹,则通过3D打印技术拆解为七层结构,直观展示西周工匠“模印法”铸造工艺的精妙——这种技术相当于现代工业的“精密模具”,误差不超过0.1毫米。策展人特别设置互动装置,观众轻触屏幕即可“拆解”青铜器,观察龙纹如何从陶范到成器的全过程,体验“方寸之间见天地”的震撼。

  考古新发现:重构西周疆域记忆

  展览特设“考古前沿”单元,首次公开展示近年姚河塬遗址出土的青铜器群。其中一组8件编钟,经声学检测仍能演奏七声音阶,配合多媒体复原的《诗经·周颂》乐章,让观众聆听穿越时空的“金石之音”。与之相邻的骨甲片、马蹄形饰件等非金属文物,则颠覆了传统青铜器展览的边界,揭示西周军事与日常生活的多元面貌。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秦公镈三件套,其钟体满饰的龙纹与错金纹饰,实证了秦人“虽居西陲,礼同中原”的文化认同。

  沉浸体验:让文物活起来的创新实践

  博物院突破传统展陈模式,在“智慧之光”展厅打造了三大体验场景:通过AR眼镜,观众可目睹青铜器从采矿、冶炼到铸造的全流程,了解当时需要2000℃高温的“火的艺术”;互动沙盘再现了雍城遗址的布局,手指轻划就能调取不同区域的考古资料;更受欢迎的是“虚拟铭文工坊”,游客能亲手在电子铜器上“刻写”自己的名字,系统会自动转换为西周金文——这种设计让艰深的文字学知识变得触手可及。

  文化共振:从学术殿堂到公众课堂

  配合特展推出的系列活动同样精彩。每周六上午的“青铜器修复观摩课”中,文物保护专家现场演示如何用传统 *** 拼接碎片,观众能亲眼见证一件残损铜器如何“起死回生”。而针对青少年设计的“小小考古家”工作坊,则通过模拟考古发掘、纹饰拓印等环节,让历史教育变得如侦探游戏般有趣。博物院保管部主任王竑表示:“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,让青铜器从冰冷的展柜走向鲜活的生活。”

  据博物院统计,特展开放首周参观人数已突破1.2万人次,其中三成是专程从外地赶来的历史爱好者。来自北京的游客张先生在留言簿上写道:“这些青铜器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图片,而是能对话的历史见证者。”随着暑期临近,博物院将延长开放时间至晚8点,并在陈仓老街增设夜间讲解专场,让更多人在星空下感受青铜文化的永恒魅力。

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    关注我们

    宝鸡新闻网立足宝鸡文旅资源,聚合新闻、分类信息与生活服务,打造集历史文化展示、求职招聘、旅游导航于一体的综合性数字平台,让用户“一网触达城市心跳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