渭滨区农村垃圾分类全覆盖,资源化利用率达85%,领跑全省环保新风尚
近年来,随着我国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,垃圾分类已成为全国上下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。在众多地区中,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以其农村垃圾分类全覆盖的举措,资源化利用率高达85%,成为全省环保工作的标杆。
渭滨区位于陕西省中部,总面积约800平方公里,下辖10个镇、2个街道。近年来,渭滨区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,积极探索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模式,取得了显著成效。
首先,渭滨区在农村地区全面推广垃圾分类制度,实现了垃圾分类全覆盖。该区通过宣传、培训、奖励等多种方式,提高农民的垃圾分类意识。同时,建立了完善的垃圾分类设施,包括垃圾分类收集点、分类运输车辆等,确保垃圾分类工作有序进行。
其次,渭滨区注重垃圾分类的精细化管理。针对农村地区垃圾成分复杂的特点,将垃圾分为可回收物、有害垃圾、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四大类。通过分类投放、分类收集、分类运输、分类处理等环节,确保垃圾得到有效处理。
此外,渭滨区积极探索垃圾资源化利用途径,提高资源化利用率。该区与多家企业合作,建立了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,将可回收物、厨余垃圾等转化为资源。据统计,渭滨区农村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率已达到85%,远超全国平均水平。
在渭滨区的示范带动下,全省各地纷纷效仿,农村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。以下为渭滨区在农村垃圾分类工作中的一些亮点:
1. 创新宣传方式。渭滨区通过举办垃圾分类知识竞赛、文艺演出等活动,提高农民的垃圾分类意识。同时,利用网络、电视、广播等媒体,广泛宣传垃圾分类知识。
2. 完善激励机制。渭滨区对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农户给予奖励,激发农民的积极性。此外,还设立了垃圾分类示范村,为其他村提供借鉴。
3. 强化技术支撑。渭滨区引进先进垃圾分类技术,提高垃圾分类处理效率。同时,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,开展垃圾分类相关技术研究。
4. 落实责任追究。渭滨区对垃圾分类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问责,确保垃圾分类工作落到实处。
总之,渭滨区农村垃圾分类全覆盖,资源化利用率达85%的成果,为全省乃至全国农村环保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。在今后的发展中,渭滨区将继续深化垃圾分类工作,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。同时,也希望全省各地能够借鉴渭滨区的成功经验,共同推动农村垃圾分类工作迈上新台阶。
- • 凤翔泥塑与航天IP强强联手,限量款盲盒首日售罄,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碰撞出璀璨火花
- • 我国宝石机械12000米智能钻机量产,荣登“央企十大国之重器”
- • 宝鸡易地搬迁安置点建成56个,6.5万群众喜迁新家园
- • 食品安全“红黑榜”月度发布,网红餐饮店100%明厨亮灶,守护市民“舌尖上的安全”
- • 陕汽重卡出口量创新高,宝鸡装备制造业迈向全球化新里程
- • 千阳矮砧苹果数字果园建成,AI分选效率提升3倍,引领农业现代化新篇章
- • 泥塑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,留守妇女月均增收3000元
- • 智慧体育时代:可穿戴设备助力学生运动数据实时生成健康报告
- • 宝鸡美食元宇宙上线,VR技术打造非遗小吃沉浸式体验
- •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高达99.56%,饮水工程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关山草原牧民转产生态旅游,家庭牧场年收入超15万元
- • 农村学校营养餐“中央厨房”投用,10万学生吃上热乎饭,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千湖湿地再添珍宝:世界濒危物种青头潜鸭被发现,生态观测站挂牌助力保护
- • 北过境高速通车,助力绕城货运通道分流,缓解城市交通压力
- • 渭河“水下森林”工程启动,百万尾生态鱼助力水质净化
- • 太白蜂蜜无人机巡检蜂场,AI识别病虫害准确率高达99%
- • 5G+教育示范区建成,偏远山区同步名校课程超10万节,教育公平再迈新台阶
- • 全球钛产业高峰论坛永久会址落户,主导国际标准制定,钛产业迎来新篇章
- • 金台区创新“土地托管”模式,万亩农田机械化耕种成本降低40%
- • 岐山臊子面新升级:植物肉版面市,环保理念引领Z世代消费新潮流
- • 宝鸡青铜纹样惊艳国际时装周,“国潮+乡村”跨界融合助力产业升级
- • 五丈原智慧农业园启用,AI精准灌溉助力节水40%,引领农业现代化新篇章
- • 全球钛材采购大会订单总额破120亿,吸引50国客商参会,钛材产业再掀合作热潮
- • 杨家村窖藏青铜器DNA检测结果公布,周王室血脉迁徙路线图面世,历史研究再掀波澜
- • 太白高山蜂蜜区块链溯源,扫码即可了解“蜂群轨迹”
- • 陈仓区秸秆综合利用中心正式投产,年处理10万吨秸秆变废为宝
- • 金河镇光伏扶贫二期并网,年分红助力2000户脱贫家庭迈向幸福生活
- • 八渡镇林麝养殖规模突破万头,麝香产量占据全国市场三成
- • 周原镇农村污水治理工程圆满完工,3万村民受益生活焕然一新
- • 九成宫镇万亩高粱种植基地丰收,订单农业助力农户零风险增收
- • 麟游山歌对唱大赛火热开赛,方言唱词记录农耕生活记忆
- • 宝鸡机场扩建工程启动,助力关中西部航空枢纽新门户崛起
- • 扶风社火地台子绝活再现,高空杂技引万人喝彩
- • 中国传感器产业研究院落户宝鸡,院士领衔攻克“卡脖子”技术,助力国家产业升级
- • “留守儿童周末成长营”全覆盖,大学生志愿者助力教育扶贫
- • 乡村振兴战略再发力,人才公寓启用助力硕士返乡创业
- • 岐山县设立乡村振兴创投基金,助力200名青年返乡创业
- • “感知宝鸡”计划启动:30国留学生共赴青铜器文化研学之旅
- • 抖音“宝鸡名人故事”话题播放破50亿,张载语录成Z世代座右铭
- • 市区至太白山磁悬浮规划公示,半小时交通圈激活文旅经济新活力
- • 宝鸡获评“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”,绿色出行成风尚
- • 宝鸡凤翔泥塑荣登国家级非遗名录,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活力
- • 宝鸡擀面皮:年产值突破80亿,全国门店超3万家,成为“国民小吃顶流”
- • 龙门洞道教养生餐全新上线,百岁道长亲授“节气食疗”秘方,传承千年养生智慧
- • 渭河百里画廊诗词长廊落成,VR互动再现李白杜甫游历场景
- • 东站物流枢纽启用,中欧班列年发运量突破200列,助力“一带一路”建设再上新台阶
- • 宝鸡蝉联“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”,民生满意度全省居首,魅力城市再展风采
- • 宝鸡“名校+”工程助力教育均衡发展,城乡教育差距缩小至历史最低
- • 陈仓区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突破万亩大关,"一田双收"效益翻倍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千湖湿地生态银行试点启动,水环境治理指标交易额突破千万大关
- • 宝鸡关山草原荣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,引领西北生态旅游新风尚
- • 宝鸡青铜纹样融入现代家装,国潮设计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陕西野河山惊现秦岭红豆杉群落,珍稀植物保护基地即将建成
- • 眉县猕猴桃采摘机器人量产,单机日采摘量相当于30名工人,助力农业现代化
- • 龙门洞道教养生文化节盛大开幕,百岁道长亲授“节气导引术”
- • 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项目在宝鸡成功落地,千亿资金池助力零碳产业园发展
- • “凤椒文化节盛大开幕,椒农戴花环祈愿采摘平安”
- • 金陵河畔帐篷音乐节启幕,星空露营+民谣演出成周末爆款
- • 蔡家坡汽车城年交易额破百亿:二手车出口东南亚市场再掀热潮
- • 央视《国家记忆》重磅推出五集纪录片《宝鸡先贤》,收视率再创新高
- • 北坡生态修复与文旅融合项目启动:废弃矿山焕发新生,变身城市“绿肺”
- • 千阳县陶瓷产业园焕发新生,耀州窑技艺传承与创新推动仿古瓷器热销海外
- • 宝鸡健康扶贫救治贫困患者超18万人次,因病返贫率下降40%,助力脱贫攻坚战
- • 猕猴桃产业扶贫示范园扩产,助力500户脱贫户共享分红成果
- • 中小学教室全面安装新风系统,雾霾天PM2.5浓度低于50,守护学生呼吸健康
- • 太白高山药膳宴荣膺“中国地标美食”,养生旅游热潮席卷全国
- • “二月二炒豆节”:非遗豆雕艺术点亮儿童食育之光
- • 宝鸡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实施,50个古村获亿元修缮基金,古韵传承焕新颜
- • 宝鸡建成西北首个“教育数字孪生平台”,模拟校园应急演练助力安全校园建设
- • 宝鸡技工院校与德国双元制教育接轨,毕业生起薪突破8000元,引领技能人才培养新潮流
- • 宝鸡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收益破亿,3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,助力地方经济发展
- • 岐山臊子面文化节创吉尼斯纪录,万人共享“最长流水席”:传承美食文化,展现地域特色